服务热线:400-088-0194

公司动态

明日处暑,送你12个重要养生小常识,走过路过别

  处暑之后,暑气渐消,天气转凉,气候逐渐干燥。当干燥之气过盛,就容易成为燥邪,侵犯人体,诱发疾病:

  今天当然要给大家分享一下,处暑要注意什么喽,节气养生,要重视哦~

  处暑节气警惕这些疾病

  1 · 肺部疾病

  初秋多为温燥,深秋多为凉燥。但无论那种燥邪,都容易通过口鼻,进入我们的呼吸道,继而损伤肺部。

  肺喜润而恶燥,燥邪入侵,肺气宣降受影响,各种肺部疾病自然随之而来。

  2 · 警惕便秘

  处暑后余热犹存,与空气中的燥气结合,形成温燥。

  温燥入体,大肠中的津液被过量消耗,肠道干燥,使大便变得干硬难排,就更容易出现便秘。

  3 · 鼻炎

  处暑后气温忽冷忽热,鼻腔黏膜容易受干燥刺激,易使鼻炎复发,这也是常说的“秋风起,鼻炎来”。

  4 · 口唇、皮肤干裂

  秋季气候干燥,水分蒸发加快,空气相对湿度降低。

  而当空气中的相对湿度低于30%以下时,人们就容易感受到皮肤干燥,出现皮肤掉屑、嘴唇干裂等情况。

  中医认为,肺主皮毛,皮肤的干燥程度与肺有关系。秋燥伤肺,表现在皮肤上,干燥自然在所难免。

  12个养生常识要牢记

  1早睡早起

  立秋会秋乏,大家都深有感触。

  建议大家早睡早起,睡眠要充足,最好比平常多睡一个小时,因为只有这样,才能适应“秋乏”。

  2益肾养肝多吃咸

  这不是让你多吃盐!!!

  处暑过后,气温逐渐下降,日夜温差逐渐增大,但白天气温仍较高。

  此时饮食调养方面宜益肾养肝,润肺养胃。饮食上宜多吃咸味食物如荸荠、沙葛、粉葛等。

  3多喝水去秋燥

  想去秋燥必须养阴,而养阴的重点在于留住水分。除了多吃平润的食物外,水分的摄取也不可少。

  建议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温水,可以让整个消化系统苏醒过来,肠子开始蠕动,就会想上厕所,当然也就不会便秘了;

  但是千万不要喝冷水,因为人的脾胃喜温忌寒,低于室温的水多喝反而有害健康。

  4吃粥补充水分

  与润燥秋天吃些温热粥或药膳粥,可说是养生一大良方,尤其是脾胃虚、消化吸收功能比较差的人,吃粥有助健脾胃、补中气。

  百合粥、银耳粥、杏仁粥、莲子粥、坚果粥与芝麻糊等,都是很好的养生早餐。

  中医提醒,老年人、体质较虚弱者,或是每年冬天都会明显感觉不舒服的人,应该从秋天就开始调理保养身体,多喝水、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,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。

  5多喝蜂蜜水少吃姜

  秋天气候干燥,燥气伤肺,加上再吃辛辣的生姜,更容易伤害肺部,加剧人体失水、干燥。

  在秋天经常服用蜂蜜,不仅有利于这些疾病的康复,而且还可以防止“秋燥”对于人体的伤害,起到润肺、养肺的作用。

  6通风透气,早晚添衣

  处暑时节,正值初秋,暑热尚未退尽,此时不宜过多过早地添加衣服,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准,以提高机体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。

  ‘秋冻’要因人而异,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,代谢功能下降,应及时增减衣服。

  一定要确保室内通风,睡觉时腹部盖薄被,以防脾胃受凉。

  注意:入睡之前莫贪凉,最好把窗户关上,以防寒湿之邪侵入人体。

  7护肠养胃

  对于消化功能低下的人来说,除了及时治疗、尽量不喝酒、避免冷饮冷食、避免过度刺激的辣椒等调味品、少吃伤害消化系统的药物之外,还要消除不利于消化吸收的各种不良习惯。按时吃饭。

  建议大家早睡早起,睡眠要充足,最好比平常多睡一个小时,因为只有这样,才能适应“秋乏”。

  8精神调养

  处暑时节“宜安静性情”,这个时节人们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,因此在精神调养上,切忌情绪大起大落,平常可多听音乐、练习书法、钓鱼等安神定志的课外活动。

  9轻松运动

  饭后散步,或者饭后做点轻松家务,对于处暑后养生是个好习惯。

  适度的运动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,对消化吸收能力也有帮助。

  10多睡一小时

  增加睡眠一小时,并且保证有质量的午觉,可以让人保持精神,也可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,养精蓄锐。

  坚持午睡的好习惯,即使睡不着,闭目养神也是对身体有好处的。

  11多吃清热安神食物

  从养生的角度来看,处暑节气适宜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,如银耳、百合、莲子、蜂蜜、黄鱼、干贝、海带、海蜇、芹菜、菠菜、糯米、芝麻、豆类及奶类,但这些食物一次进食不可太多,做到少食多餐。

  滋阴润燥食物,防止燥邪损伤——如:梨、冰糖、银耳、沙参、鸭子等养阴生津的食物,或黄芪、党参、乌贼、甲鱼等能益气保健的食物。

  12避免过早添加衣物

  “春捂秋冻”之意,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,以利于收敛阳气。可不是让你冻着。

  建议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,以保护阳气。同时,早晚比较凉了,要注意增加衣服。